紅木家具——椅具類的中式傳統家具
福林堂紅木的朋友們,今天我們說說椅具類的紅木家具。
熟悉福林堂紅木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改變過起居習慣的民族。我們是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也就是說我們是從席地而坐逐漸的高座起來的,我們身邊所有的家具也隨著椅具類紅木家具的增高慢慢的高大起來的。
今天,我們試圖從各個椅具類紅木家具出現的順序來介紹:
一、馬扎:
除去獸皮、茅草、筵席、竹席等席地而坐的家居用品以外,最終形成高座家具的承上啟下的座具是馬扎。
馬扎是我們中式高座家具的元祖。他在歷史長河中閃亮登場,掀起波浪,揭開了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交流的序幕。相傳當時少數民族兄弟翻身下馬,從馬背上面拿下來一個扎捆似的東西,就近而坐,吸引了我們。
要知道,在那個時間段,我們漢族還是一個席地而坐的民族。于是我們學習并引進了這個物件,并將其改良,形成了我們今天的馬扎,同時也揭開了我們中華民族垂足而坐的序幕,改寫了中華民族的生活起居習慣。因此,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使得貿易得到極大發展,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和成熟。
二、交椅:
上圖這種“交椅”今天是比較少見的,它曾經是地位的象征;它不像其它椅具那樣四足落地,而是腿足中間部分交叉受力,故而得名交椅。
交椅是當今和古代都最為罕見但最顯赫的一款椅具。交椅大多數在廳堂中陳設,以顯其地位,有凌駕四座之勢,俗語有“第一把交椅”之說,說明它的尊貴和崇高。
交椅分直后背和圓后背兩種形式。
直后背交椅不是中國的原創,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1922年埃及的圖坦卡蒙王朝中出土了一把結構復雜、裝飾華美的交椅。
圓后背交椅是中國人的創新,因為大曲率的圓弧形木質靠背,在其他國家的古代交椅中都沒有出現過。這一創新打破了原有的設計理念,采用了曲線形態的部件,顛覆了直后背交椅直來直去的構造模式。這種設計等于是給一個沒有靠背的交杌安上了一個椅圈。這個不是很圓滿的椅圈,制作起來非常麻煩,所以必有其獨特的優點才能在數百年的漫長歲月里,始終保有其存在的價值并廣為流行。這個優點就是既美觀又實用,所謂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交椅”的稱呼始見于宋代文獻,目前尚未發現當時的實物。
隋唐五代時期“席地而坐”被視為尊貴的做法。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即盤腿坐于步輦之上。同時垂足坐也較多見,現藏臺北故宮的唐人《宮樂圖》反映了當時垂足坐的情景。經五代十國至宋代,“垂足坐”逐漸取代席地坐成為主要坐姿,在宋代的人物風俗畫中,采用垂足坐的形象已普遍可見。
在漫長的席地起居時代,由于受到跪坐禮儀的約束,早已傳入中原的馬扎,不會在短時間內演變成交椅而得到廣泛的使用。
折疊式的坐具本非中土之物,交椅能在北宋晚期發展到家喻戶曉,朝野皆用,其風靡程度可想而知。比如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幾處很普通的住家和店家,都能發現交椅的使用。
文獻記載屢稱北宋晚期以后,民間奢靡之風極盛,就交椅而言,與明、清更為普遍的使用和精細的制作相比,宋人并不過分,只是開了民間奢靡風氣之先而已。
明代交椅使用較前代更趨普遍,屢見于著錄。明刊《魯班傳》中不但出現了圓后背交椅的圖像,還出現了詳細的說明文字,記錄了當時交椅制作的具體尺寸。明代廳堂陳設以儉素為美,與清代講究固定的擺設截然不同,家具每每因事而設,靈活多變。如圖所示,廳堂里只見交椅、靠背椅和扶手椅,從擺放的位置上仍能看出交椅所象征的等級和地位。
《魯班經》中的圓后背交椅
三、圈椅——古今中外唯一的經典椅具:
圈椅是定型于宋朝的高座家具,歷經唐朝的華麗,明朝的質樸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在紅木家具里面最常見的一款家具。由于他的經典、完美被稱為古今中外唯一經典椅具。
歷經了春秋時期的禮儀之爭、戰國時期的實力之爭、秦王朝一統天下最終漢文化形成了大一統的中華文明格局;
漢末三國歸晉以后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你方唱罷我登場直至盛唐文明,再到五代十國的天下大爭年代后宋王朝是我們歷史上最安逸的一個王朝。它安逸到了北宋遷都為南宋的西湖歌舞;安逸到了父親和兄長在別人家里面被奴役依然以大國自居。自上而下的安逸發展了經濟,促進了民生,在唐王朝逐漸被接受的高座社交禮儀的基礎上幾乎定型了我們所有中式家具,包括圈椅。
在《張果見明皇圖》中唐明皇的坐椅就是一張圈椅,從裝飾上看似乎極其華麗,從結構上與今天常見的明式圈椅幾近相同。
宋朝的圈椅就沒有那么復雜了,后靠背的曲線圓弧形成最終定型了圈椅的形制;
明朝的圈椅就達到了家具設計的巔峰,流傳至今無人超越。
四、官帽椅——最中國的椅具:
官帽椅定型于宋代起源于魏晉,在敦煌285窟西魏時期的壁畫上就已出現這種椅子的造型。到了五代時期,南唐畫家王其翰《勘書圖》中所描繪的人物坐椅已和明式官帽椅造型基本一致。
官帽椅,從頭到腳都散發著一股濃濃的“中國味”。因為它是土生土長,由中國的文人親自參與設計,然后發展至巔峰的一把椅子,所以也被成為最中國的椅具。
官帽椅分為北官和南官,北官大方、南官秀婉。
如果具體來說的話,官帽椅根據使用和地域,分為了北官帽和南官帽。主要差別是是否出頭,如北官帽就是扶手和搭腦都出頭,又稱四出頭,形似宋明兩朝朝官員的官帽就是比較典型的北官帽椅;而南官帽則拐角圓潤,非常自然。
所謂“四出頭”,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腦兩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頭,其背板多為“S”型,而且多用一塊整版制成。
五、皇宮椅——有目的的形制:
皇宮椅是在明式圈椅基礎上改良而成的,形成與清代。
當年,滿族人入關統治漢人。為了在各個地方都彰顯威嚴所以在圈椅底部加上托泥;各角落施以角花墜飾;扶手處改良為鱔魚頭形制形成了今天的皇宮椅。
所以帶托泥皇宮椅又名圈椅王,為清朝皇家御制座椅,一經面世,便艷絕四壁,為坊間世人所追捧。
據考證,太師椅是起源于宋代。太師椅是我們中式家具里面唯一使用官職來命名的一款椅具。
相傳南宋時期,一位時任太師的高官坐在一張椅子上面小憩。一仰頭,無意中頭巾墜落。他的下人看在眼里,便命人打造了一種荷葉形狀的托腦由工匠們加裝在椅子的的上部,借用了主人太師的官職命名,太師椅這一名稱也由此傳開。
福林堂紅木—緬甸花梨木精品—靈芝太師椅
今天凡是名貴硬木做的,能夠體現主人身份的,具有榫卯結構的,可以傳承后世的椅具被我們統稱為太師椅。
“太師”是官名,是尊貴、高雅的象征,在同時代的椅類家具中,能被尊稱為“太師椅”的,一定是椅類家具中的翹楚。也象征著坐在太師椅的人的地位尊貴、受人敬仰。
清中期后,家具生產蓬勃發展,原為官家之椅的太師椅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椅背與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異常,成為一種充滿富貴之氣的精美坐椅,風靡一時。太師椅一般都處于重要位置的客廳里,一對太師椅或與八仙桌配套,加上一張條案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堂家具,同時也足可以說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發展到今天,我們把凡是名貴硬木做的,能夠體現主人身份的,具有榫卯結構的,可以傳承后世的椅具被我們統稱為太師椅。
廣義的太師椅—今天叫沙發。
七、各式各樣的椅具:
:,。視頻小程序贊,輕點兩下取消贊在看,輕點兩下取消在看